Real Estate & Building Kalyana-mitra(不動產及建築 善知識)

Monday, August 21, 2006

創意還不是創造力

劉育東談創意》創意還不是創造力
劉育東
和西方人比起來,東方社會經常被認為是比較缺乏「創意」的民族,因此,追求創意,就成為亞洲各國向上提升、積極發展的一環。
台灣當然也不例外,甚至這兩年在韓國創意娛樂產業成功的激發下,幾乎全民動員,除了經濟部強調「數位內容創意產業」和文建會推動「文化創意」之外,學校也爭相設立各類「創意中心」並鼓勵各式「創意教學」,民間更充滿創意行銷、創意生活、創意園區,甚至連「創意文學」和「創意攝影」都出籠(試問,好的文學和攝影怎麼可能沒創意)頓時,台灣好像成了創意島嶼。
追求創意當然是一件好事,因為創意的思維和成果,永遠是人類文明最可貴的部分。然而,創意有那麼容易獲得嗎?一個民族長期缺乏創意,短短二、三年的推動,就能搖身一變成為創意人嗎?「隨手可得的創意」就是有創意嗎?
所謂創意,至少應包含兩個核心價值-「新的」與「好的」,如果是好東西、但以前已經出現過,就不是創意;即使未曾出現、品質卻不好,也絕非創意。
「新」與「好」都是見仁見智的相對概念,無法量化而又難下評斷,所以我們的問題是,什麼樣的「新」與「好」才是有創意的?
在文化藝術上,「創意」是一個比較晚出現的名詞,它與「生產力」(productivity)有關,與「新奇」(novelty)和「創新」(variation)更密切,最高境界則是「創造力」(creativity)。
任何貧窮的國度都追求高生產力,工業革命開始「大量製造」並追求「最低成本」與「最高效率」,是代表性的例子。台灣自60年代起的工業奇蹟與目前傲視全球的資訊產業,都以「生產力」為手段,思維方法與工作模式在於,全球品牌負責創新的「設計」,我們則替這些設計「代工」。
生產力最關鍵的要素是「堅持」(persistency),必須堅持控制所有變因 (criteria)、堅持降低所有變化(variation)、堅持從最短時間與最低成本的條件下,創造出具有最小誤差的最大產量,所以,堅持所得的「生產力」是十分值得尊敬的,唯一的遺憾是比較「沒創意」。
「生產力」來自如何堅持「一致」,「創造力」則來自如何堅持「變化」。創造二字意味著,「別人」已經作過的成果絕不再作、自己「先前」已經作過的絕不再作、別的「社會」、別的「文化」、甚至「歷史」上作過的任何成果,都不再重覆,這種堅持後的「新點子」,就是「創造力」的第一步。
其實,任何產品或藝術品,我們都能夠輕而易舉的在許多地方作出「改變」,「瞬間」就得到大量的「新點子」(novelty),然而,還必須通過三個階段的洗禮。
第一是「個人」,創作者必須堅持自我的創新,不斷創作、不斷挑剔、不斷再作,唯有達到自我突破的境界,才算是「個人創造力」。第二是「社會」,達到個人創造力的產物,要接受更嚴峻的考驗,被各方批評、被專家退件、被輿論拒絕,反覆提出許多個人創造性作品後,才有機會獲得「社會性創造力」。第三是「文化」與「歷史」,歷經千辛萬苦得到當代社會肯定的創造性成績,就會讓音樂家想起貝多芬、畫家想起達文西、雕塑家想起米開朗基羅、建築師想起高第,唯有堅持創造出能與歷史大師有所區隔的作品,才能成就「文化歷史創造力」。
創意和生產一樣,都需要「堅持」,是一條尋尋覓覓、永無止境的道路。我們天天追求的「創意」,無庸置疑一定是「新點子」,但會是「創新」嗎?會是「創造力」嗎?如果是,又是那一種創造力呢?
(作者是交大建築研究所教授,哈佛建築設計博士,遠東國際數位建築獎召集人)
【2006/08/22 經濟日報】

Tuesday, August 08, 2006

宜蘭建築夢想家:黃聲遠

宜蘭建築夢想家:黃聲遠
【文‧楊齡媛 圖‧莊坤儒】

走在宜蘭員山鄉的彎曲小路上,視野自動放遠,這裡沒有阻絕風景的高聳建物;即使開著車,也因少了都市倉急的平整大道,只好緩踱前進。田裡有間不起眼的廠 房,原是成衣工廠,3年前被一位建築師租下,10年來,從隻身一人到現在超過25位工作夥伴,除了兩位工務經理,其他盡是六、七年級的年輕人,他們分別來 自18個不同縣市,同聚在這個無隔板的開放空間裡,作模型、討論、開會,有時還把後門敞開,就在一片收成後的田地上辦起講演。久而久之,員工就稱這工作場 為「田中央」。

黃聲遠,是這工作場的負責人,他和這群懷有相同理想的年輕人,共同把宜蘭當成實現夢想的園圃,在這裡打造出一座又一座得獎建物:綠建築設計獎、遠東傑出建築佳作獎、台灣建築獎、建築師雜誌獎……。但得獎不是他的目標,只是傳達出建築師面對人與環境時,應有的尊重與堅持。

5年級前段班的黃聲遠,自東海大學建築系畢業後,即前往美國耶魯大學取得碩士學位,之後就在洛杉磯頗知名的Eric O. Moss建築事務所任職,且參與許多著名的建案。但他始終無法習慣於這種「為建築而建築」的工作,心底隱約生起一股模糊的概念:建築應與環境譜出共鳴,不 應獨自矗立,更不應因為設計者的片面概念而傷害到居民及環境。他開始渴望為自己、為他人做些什麼。

後來他放棄美國的成就回到台灣,在淡江、華梵、交通、中原等大學任教多年,兼任教育部公共藝術及台北市都市設計審查 委員,並開始接觸、學習公共建設與都市計畫。一次到宜蘭參加會議,因為表達自己對環境生態的種種意見,引起當時縣長游錫$的注意,進而邀請他來宜蘭工作。 直到那時,黃聲遠才有機會以專業參與來了解後山宜蘭。

「當時冬山河親水公園正在興設,雖不是大建物,卻很有質感,而且開放給全宜蘭人共同參與。」他開始理解到,這裡有個不一樣的政府,沒有官僚體系慣見的固執與保守,他似乎可以在這裡做出更有趣的東西。

因此,儘管父母在他回台後不久便移民加拿大,在台灣再無親人的黃聲遠還是選擇隻身留在宜蘭,同時也結識自台北報社辭職,前來宜蘭尋找文化理想的妻子李靜慧。兩個外地人,因緣際會在宜蘭落腳成家,並生養了一對可愛的女兒。

1994年,黃聲遠開始在宜蘭籌設事務所,人手一路擴充到25人。頭3年,黃聲遠與夥伴們一樣,每月只拿1萬8000元的薪水,貸款償清後,資深員工的薪水才從兩萬元、三萬元,一直升格到現在的五、六萬元。

「我把建築當成與人、社會、環境及世界對話的窗口,希望成就美好的生活。」黃聲遠認為建築是一生的邀請,只要本著善意,莫忘初衷,無論什麼時候開始,都能結出好的果實。

用鋼條寫散文

礁溪林宅,是黃聲遠在宜蘭開始的第一個建案。從遠處觀看,這間低調、藏身在樹叢裡的屋舍似乎很樸質,但進入林宅後院,赫然發現宅子就挑築在水池上,池裡還飼養了許多錦鯉,環游在屋宅的四周。

招牌特異風格
不僅如此,屋內有半露天的溫泉浴室,還有大片窗戶開在客廳與餐廳裡,讓宜蘭的秀色成為室內最好的妝點。如果爬 上屋頂,又能從另一種角度欣賞到蘭陽平原的美麗。但這樣現代化的建築腳下,在魚池旁,卻保留一處傳統洗衣、洗菜的角落。這個建案,在7年前獲得建築師雜誌 獎,也是國內罕見的以小型住宅得大獎的作品。

離林宅不遠處,還有棟奇形怪狀的建物,不規則錯落的樓層、全部透亮的玻璃門窗、小磁磚拼貼出的馬賽克天花板,底層又有水池造景,旁邊還有個幼稚園呢。仔細一看,才發現這是集結礁溪戶政事務所、衛生所與社區學習中心的綜合大樓。

這裡原本是塊荒蕪空地,因為連結了兩側的新舊省道而有一層樓的落差斷層,讓在一旁多年的鄉公所幼稚園師生進出非常不方便。經過3年的整建,一樓辦公場所變成開放空間,民眾可以自由進出,重新定位公務員與人民之間的關係。

「只要看到這種奇怪長相的建物,應該就是黃聲遠的傑作,宜蘭人都很習慣了!」來到黃聲遠工作室3年的吳龍傑笑說,他 覺得黃聲遠不像老闆,而是老師。因為在這裡工作,沒有先進的電腦管控門禁、沒有中央空調,更沒有打卡鐘,每個員工都有機會承攬一件或大或小的工程,無論是 否有經驗,反正就是得硬著頭皮上陣;但只要碰到任何問題,黃聲遠總是在一旁給予協助。

宏觀未來生活
「黃老師雖是建築師,但更像藝術家,」另一位工作室助理黃致儒,翻開一冊冊黃聲遠為各類工程所提的企劃書,裡 面看不到冰冷的建物解剖圖,或是理智條列的工程分析,而是用散文方式書寫出,讓虛擬的人物和故事融合在完工後的場景裡,譜成一齣齣真實與迷離交錯的生活夢 境。不僅如此,黃聲遠堅持不用電腦3D動畫方式呈現建物,而採以最傳統的手工模型,把所有細微部份都具體呈現出來。這些模型堆在工作室裡,滿滿的就像是一 件件藝術品。

「這種藝術家求好、求完美的性格,總是讓我們心驚膽跳,」黃致儒表示,好幾次,工程已到了最後發包時限,工人們都在等著開工,卻因黃聲遠有了更好的想法和修改意見,讓大家忙的天翻地覆。

「但在這裡工作,真得很自由。所有時間都由自己分配、掌控。」中原大學畢業的黃致儒,原本只是暑假來此工讀,卻一待 就是5年。他和所有夥伴一樣,以工作室為家,想做到幾點就做到幾點,累了,就往二、三樓的通舖房間睡下,或到附近游泳池運動一下,或跨上自行車在鄉間兜轉 一圈,讓疲累的腦和心休息一下。

「跟著黃老師,不只學到工程的務實經驗,更學習到對未來人類生活環境的宏觀視野,」黃致儒的結語,正是對黃聲遠的最高讚美。

(本文節錄自光華雜誌2005年12月號)

  1. From a distance, this low-key structure hidden in the woods appears simple and unadorned.
    從遠處觀看,這間低調、藏身在樹叢裡的屋舍似乎很樸質。
    *low-key 低調的
    The principal's son tries his best to keep a low-key profile in school.


  2. After three years of construction, the first floor office area was converted into an open area for public use.
    經過三年的整建,一樓辦公場所變成開放空間。
    *convert...into 改變、改建
    My husband and I are saving money in order to convert our old apartment into a new one in near future.


  3. His artistic idealism and perfectionism keep us on our toes.
    這種藝術家求好、求完美的性格,總是讓我們心驚膽跳。
    *keep someone on their toes 忙碌
    My boss likes to keep all his employees on their toes all the time.
黃聲遠正檢視羅東新美術展館的模型,這個具有超大棚架、層層疊錯樓間,及一條長達125公尺的空中藝廊表演展場,要讓羅東人體驗前所未有的視覺饗宴。

這是宜蘭未來「丟丟銅火車站」的實景加虛擬示意圖,專屬的行人走廊從鬧街直通車站,將顛覆往昔火車站前必然是車水馬龍的舊印象。(黃聲遠提供)

頗富古境盎趣的竹林,妝點在老倉庫改建的步道商街之中,融疊在今古新舊的時空之中。

宜蘭台鐵的老倉庫,保有挑高寬廣的內部空間,能同時納含行人走道及商店,又能留存老建物的歷史。

仿九芎樹的鋼架隱匿於真樹林身後,為未來的宜蘭旅客搭起溫暖的歡迎之臂。

黃聲遠和太太,兩個外地人,為了各自的理想而來到宜蘭,在此撞出火花,並擁有了一對可愛的女兒。(黃聲遠提供)

宜蘭豐富的水源,反映在礁溪林宅的設計裡,是國內少見的、以小型住宅得大獎的作品。對於黃聲遠而言,能把建物與環境自然融合一氣,就是給居住者最好的禮物。

對於這群願意放下一切來到宜蘭鄉下工作的夥伴,黃聲遠只能把外界所有的掌聲與榮耀歸諸他們。

每逢外人造訪工作室,這裡就像歡慶嘉年華會般,在夜晚時分的田中央燃起燈火,互相分享各自的工作經驗及人生故事。(黃聲遠提供)

頗有阿甘精神的黃聲遠,希望邀請國內的所有建築師參與地方營造,以多元創作為生養自己的環境盡份心力。
轉載自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E0014/89770/web/

Monday, August 07, 2006

「樂園重返:台灣的微型城市」-第10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主題


雙年展台灣館 看建築救環境
本文來自聯合新聞網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面對高速城市化、工業文明逐漸成為環境負擔,建築師該怎麼做?第10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阮慶岳表示,台灣館將以「樂園重返:台灣的微型城市」為題,展現台灣以建築拯救環境、重返樂園的力量。

台灣館以謝英俊、黃聲遠、劉國滄三位台灣本土建築師的作品為展覽素材,並邀請北歐建築團體3RW architects 與 Casagrande Lab 參與,針對台灣都市現象提出觀點。

主展場將展出阮慶岳與Casagrande Lab 負責人Marco Casagrande 合作設計的「微型花園」,阮慶岳表示,「微型花園」象徵重拾人與文明之間斷裂的關係,就如碎玻璃可拼貼成繁花似錦。

謝英俊的展場設計環繞在他近年的工作主題「社區自足與永續」,包括邵族協力造屋案、與河南農村家屋重建、環保廁所等。他表示,在農村轉城市的急遽變化中,如何打造自足永續的社區,將是本世紀建築師的重任。

北歐建築團體3RW則以攝影機記錄挪威與台灣的城鄉風貌,透過影像的並置讓兩地形成對比;也藉此思考在城鄉的快速轉換中,人類如何找到新的位置點。

黃聲遠的展場名為「莫忘初衷」,以影像展出他在宜蘭扎根十年的心路歷程,他以網版在展場複製一片汪洋的稻田,讓訪者一腳踏入他的「田中央工作室」。

劉國滄將展場取名為「時間的海洋與活著的房子」,展出他在台南的三個案子:漁具館、安平樹屋與藍晒圖。他想表達建築「不該是物質的超越,而是生命與時間的超越」。


威尼斯建築展台灣館 展現在地創意
本文來自中時電子報

丁榮生/台北報導  (20060504)

「尿糞分離流動廁所、環保回收碎玻璃裝置藝術、台灣水田在地新建築」今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自9月11日起,將展出這些議題性強又相當台灣在地性的空間,讓老外看到台灣建築師的創意。
「樂園重返:台灣/微型城市」由國立台灣美術館策劃的國際展出,今年第4度出發,策展人阮慶岳呼朋喚友找到從事「台灣在地性設計」的建築師謝英俊、黃聲遠與劉國滄。

呼應大會主題超城市(the Meta City)意涵,阮慶岳提出以微型城市思考,提出由下而上的民間力量找出台灣建築與世界對話特色。

謝英俊以九二一邵族聚落與原住民合作社自立造屋揚名台灣社會,近年又參與南亞印尼亞齊與大陸河南、河北農民自立造屋,堪稱是台灣最信奉「建築可改變社會、自立造屋對抗資本主義地產」的一位人文建築師。

他昨日語出驚人地表示,9月會帶一組工作坊去威尼斯聖地聖馬可廣場附近,以3小時蓋一座「尿糞分離」的流動式廁所,讓大家瞭解人的排泄物可在生活中回收,解決如威尼斯所遭遇的都市問題。他並認為,自己近年推展的自立造屋理念,應是全球面臨「社區永續發展」解決方案之一。

而 在宜蘭定居10來年的「外來在地客」黃聲遠,將以手提箱提到威尼斯,展出其在宜蘭事務所「半小時車程」以內所完成的近百設計案。他說,將以從美留學回台的 立志語言「莫望初衷」為題,將自況「田中央(Field Office)」的蘭陽田野經驗,讓大家明瞭稻田中長出的房子,多麼有台灣味。

不滿30的台南建築師劉國滄,昨日吟著「時間的推移、活著的房子」語言,指出這些超越生命的時間理念所設計的安平魚具倉庫、樹屋與藍曬圖裝置藝術,都是他體會「在地時空」所執行的設計。

阮慶岳認為,透過台灣這三個工作隊、田中央與魚具倉庫的建築故事,來回應威尼斯策展人李察.布德特所期望的那個「永續、民主與平等公義」的新世紀城市並找回台灣建築的「復樂園」。

阮慶岳困窘經營威尼斯建築展
本文來自中時電子報

丁榮生/台北報導  (20060504)

近 年 優游文學與建築評論、策展的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阮慶岳,性喜論古說今、引外揚台而知名於藝文圈。但這種文人個性如何經營一個大型「國際」展出,熟知他的 朋友,知悉接下威尼斯建築展台灣館策展工作,多對他推出當代台灣建築盛宴咸表認同,但更好奇的是「阮慶岳怎麼去募款」?

「一毛錢我都沒募 到,到今天都還以鴕鳥心態來面對,幸好你提醒了我,只能說我將推出『貧窮的台灣當下建築展』,省著用吧!」一語點醒阮慶岳的千年水都威尼斯行程,可說浪漫 一點都未能在他心田起漣漪。更說「正與謝英俊、劉國滄在一起商量大家湊合著用錢的方法」顯然財務壓力正在這群向來較儉約卻理想性高的建築人身上發酵著。

他 說,今年策展團隊確定的預算是300萬,還有200萬要與國美館共用,當然不夠。因往年是一組人馬,但所知大家都至少花上1200萬。而今年連阮慶岳共6 組人,「成本光機票就150萬、住宿50萬,每組展出製作費40萬,基本就不足,所以大家都先不想麻煩的財務問題。」

談起策展緣由,他說更不浪漫,原因是要與人家賭一口氣。因淡江建築系主任陳珍誠有次跟他提到有組日本年輕建築師要來台灣及大陸展出,經費由中、台邀訪人張羅,陳珍誠要阮慶岳加入,但細想後,阮慶岳認為哪有周遊列國卻別人來抬轎,所以他也不積極。

後來有人告訴他,國美館正在徵威尼斯建築展策展人,於是就把相關想法拿來投案,沒想到籌錢的責任就落在身上,看來阮慶岳今年逃不掉「過路財神」的角色。


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 樂園重返: 台灣的微型城市
樂園重返: 台灣的微型城市
Paradise Revisited: Micro Cities & Non-Meta Architecture in Taiwan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美術館
協辦單位:駐義大利代表處、巴黎台北新聞文化中心、台灣省美術基金會
策展人:阮慶岳
參展團隊:阮慶岳、謝英俊、黃聲遠、劉國滄、3RW architects(挪威)、Casagrande Lab(芬蘭)
策展執行:楊恩達/淳野藝術文化
展覽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 (Pallazzo delle Prigioni)
展覽地址: Castello 4209, 30100 Venezia, Italy
展覽時間:2006年9月11日─2006年11月19日


第10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台灣館,遴選出策展人阮慶岳的「樂園重返: 台灣的微型城市(Paradise Revisited: Micro Cities & Non-Meta Architecture in Taiwan)」為 展覽主題,以謝英俊、黃聲遠、劉國滄3位台灣本土建築師的作品為展覽素材,並邀請北歐知名的年輕建築團體 3RW architects 以及Casagrande Lab 客座參與,以台灣的都市現象作觀察並作觀點表達。這是台灣館未曾嘗試的跨國合作計畫,表達台灣館除了展現自身的建築成果外,也同時與世界多元視點有接軌交 流的良善溝通意圖。

本屆是台灣第4度參加 ,過去3屆「台灣館」都以「徵建築師」的方式徵展,展館只呈現單一建築師作品。本屆主辦單位文建會改徵策展人,由策展人邀請一位以上建築師參展,更符合國際建築展潮流。

第10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在 9月開展,今年的展覽主題為「超城市」(The Meta City),要求參展者針對現代快速變遷的城市,重新描繪新的人口聚落特徵並探討。

阮 慶岳表示,「超城市」似乎暗喻政治、經濟等「上層」勢力的快速連結,以「上而下」的力量改變全球城市,但他卻反其道而行,認為「下而上」的民間力量,才是 台灣建築可與世界對話的特色所在,「微型城市」質疑、顛覆「超城市」的霸權心態,從人的角度出發,思考「下而上」改造城市的可能。

「微 型城市」的台灣建築師謝英俊、黃聲遠、劉國滄,不僅代表3個不同世代的台灣建築師,作品也也意圖真實審視與反映台灣常民生活的建築與城市風貌。阮慶岳表 示,透過他們的作品,可讓觀者踏實檢視平凡、底層生活的需求,「從下而上」觀照整體社會,思考「下而上」力量的可能性。



附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簡介

國 際知名也最被建築界視為國際重要盛事的「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即將於2006年9月11日開始展出,11月19日結束展期。台灣自2000年以主題 《生命城市》參與「第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後,已陸續公開徵選國內知名建築師參與第8及第9屆展覽。今年將繼續「第10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案,由 策展人阮慶岳提出參展計畫及建築參展團隊名單;希望能徵選到扣緊這屆雙年展大會主題方向,且具有啟發性、挑戰性之創意或概念的策展案,同時也希望策展案是 以台灣地理、歷史、人文、地貌等為主體性觀點,來展現台灣建築與環境景觀等獨特性的風貌。

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已於2005年8月4 日由委員會主席大衛.可洛夫於克里尼宮(Palazzo Querini Dubois)評選通過建築展計畫及策展人,以新城市為議題-The meta-city(快速變遷的城市環境或超城市),來探討現代城市的實質環境與社會型態的改變,促使我們必須重新描繪新的人口聚落特徵(The meta-city);大會爰依此議題發展下列四種不同且相互呼應的活動:

  一、國際展覽:以全球區域及都市的變遷為主題,由英國教授建築暨都市計劃的Richard Burdett 策劃。

  二、義大利展示館:以義國領土與都市變遷為主題,尤其是以獨特的義大利觀點,探討歷史風貌與現代新景象之間當代與傳統的關係;由大會與義大利文化資產暨事物局(DARC)聯合主辦。

  三、南義區:以義大利南部區域內正在發生或預期中的變化為主題,由義大利Claudio D’Amato Guerrieri負責策展。

  四、南義城市模型展:展出國際都市及區域變遷的模型,由義大利Rini Bruttomesso策展。

>>參展建築師及策展人簡介

謝英俊
謝英俊係淡江大學建築系學士,曾經營營造廠與建築師事務所多年;近期以921邵族家屋重建案」受到國內外矚目,對弱勢者自力造屋、生態建築等議題有深入落實的努力,近一年還參與中國農村自力造屋、以及南亞海嘯協力造屋
等工作。

黃聲遠
黃聲遠係耶魯大學建築碩士,以及東海大學建築學士,除經營個人事務所外,同時兼任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作品深耕宜蘭多年,力求材料與組構的明晰,與系統的一致性,並意圖維持現代建築的手工藝精神。獲獎無數,包括有台灣建築獎、遠東建築獎等。

劉國滄
劉國滄係成功大學建築碩士,現為樹德科技大學室設系專任講師,與成功大學
建築系兼任講師,同時為「打開聯合工作室」主持人。主要作品有在台南的「安平舢舨碼頭漁民倉庫」「安平樹屋再利用」與「海安路藝術造街藍牆裝置」等。劉國滄的作品對家、記憶與時空場域,有著溫切的人文關懷,與十分落實、且不虛無的善意切入。

3RW Architects(挪威)
曾 獲得AR雜誌的Emerging Architects 獎和Ralph Erskine獎。他們的建築思考著重於從人性角度,回應都會或鄉村的現實情境,尺度上從超大城市結構到以手工在尼伯爾搭蓋的孤兒院不等;曾參與2000 年威尼斯雙年展,與2000年哈瓦那雙年展等。

Maco Casagrande(芬蘭)
CLAB工作室是跨界跨國多元操作的建築團體,目前以芬蘭、德國與台灣為
主要工作點,以其對都市環境生態的態度受矚目。曾參與威尼斯、哈瓦那、佛羅倫斯等不同的雙年展。

策展人阮慶岳
主要策展經歷:
2006年6月預定於台中酒場與徐明松聯合策展「久違了,王大閎先生」建築展
2005年於高雄鳳山,策展「未來館─第三屆台灣設計博覽會」(Marco Casagrande 共同策展)2005.10.14-2005.10.30
2005年於高雄鳳山,策展「城市的甦醒─第三屆台灣設計博覽會國際工作營」(合作學校為實踐大學建築系)2005.10.14-2005.10.30
2004年於台北市當代藝術館與安郁茜聯合策展
城市謠言:華人建築2004 2004.11.13-2005.1.16
2002年於台北市當代藝術館獨立策展兩個建築相關展覽:
A.長安西路神話/街道是植物,藝術是動物:一個關於"居民+建築+影像" 的故事 2002.5.25-7.14
B.黏菌城市:台灣現代建築的本體性 2002.7.19-10.0

轉載自
http://www.forgemind.net/xoops/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726

「創造性文化」更是資產

劉育東談創意》「創造性文化」更是資產


劉育東

最近一位創業成 功的企業家向我提起,他兒時住在有著合院格局以及蝴蝶、蝙蝠等「福」氣圖飾的大甲傳統房子,十分快樂,如今看到傳統建築完全沒落,歐式日式充斥街面,十分 感傷,忍不住問「台灣新的傳統建築文化是什麼?」這個看似直接的問題比字面上複雜許多,因為它至少包含了「什麼是台灣傳統建築文化」以及「有人在從事新的 傳統創作嗎」?這當然涉及了所有文化中最困難的「歷史」與「創造」的課題。

台灣雖地處小島,除了來自中國尤其是閩南的傳統外,由於殖民歷史而吸收歐洲日本的 文明,再加上原住民文化,可說是個文化豐富而多元的地方。在充沛的文化傳統中,我們也經歷所有落後國家在追求經濟發展中的痛苦,1980年以前,拆掉了大 量的老房子,不論歐式、日式、中式、台式,只要與經濟發展所需的都市規畫有所衝突,一律拆除。更令我們痛心的是,在經濟的發展中,我們的價值觀也淪陷了, 「傳統」代表「老化」更代表「落後」,當我們稍有錢,迫不及待把優美的老房子拆掉,造起極醜陋而又廉價的「販厝」。

1980年代經濟改善以後,我們也像進步國家一般開始保護古蹟。從那時候的 國家一級、二級、三級古蹟,到後來省定古蹟、市定古蹟、縣定古蹟等措施,都已深入人心,目前的台灣已建立全民共識,小學生都知道要保存古蹟,也都參加歷史 導覽。21世紀初期的台灣,勉強可以算是個「古蹟保存大國」。

但是,這樣就算是「文化大國」嗎?當我們一方面保存古蹟導覽歷史,另一方面卻只蓋歐式和日式的住宅時,我們有可能是「文化大國」嗎?

就拿日本來看,他們醉心於「歷史性文化」,同時也致力於「創造性文化」。在歷史文化方面,從唐朝長安帶到日本的文物,幾乎保存得完好如初,大陸西安都找不到那些棋盤、茶几、屏風,只剩下考古出土的陪葬品。奈良的唐代建築,每100年就10年修復,由於是不易長久保存的木結構,全部解體檢試,將所有老舊構件更新,再組合復原,一方面老房子得以永續存留(西安連一棟唐代長安的建築都沒有留下來),一方面唐代的建築知識,一代傳一代保留至今,也形成文化產業。

更重要的,在創造性文化方面,唐代的文化雖然達到「藝術發展的最高境界」, 但為了適應後人當代的生活,日本人把容易風化的屋瓦「創造」為硬度高的新材料,不易抗風抗震的泥土牆必須「創造」為強度高的新材料,屋內缺乏的衛生設備必 須「創造」為抽水馬桶,種種新設計,就為了讓傳統文化可以永遠保留在世人的生活當中。

由此可見,日本傳統建築不怕改變,不怕沒有停留在歷史的最高境界,一再創 作、一再創造,「唐代」得以轉化為「當代」。今天的日本,因重視「歷史性文化」而有無數的唐代建築,也因「創造性文化」而有無數的和式住宅,而且大家都接 受和式比洋式貴20%以上的價值。這樣「歷史」與「創造」兼具,才是文化大國。

文化是資產,我們深信不疑。歷史性的文化仰賴「研究」,焦點是「過去」,創 造性的文化仰賴「創作」,焦點在「未來」。台灣不只要有唐代胡旋舞的「研究者」,更要有像林懷民一樣的「創作者」,不只要有青銅器,也要有朱銘;不只要有 范寬的山水畫,也要有李梅樹、楊三郎;不只要有王羲之的字,也要有董陽孜;不只要有宋代官窯,也要有法蘭瓷。「歷史性文化」是傳統也是資產,「創造性文 化」更是資產。

(作者是交大建築研究所教授,哈佛建築設計博士,遠東國際數位建築獎召集人)

【2006/08/08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