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 Estate & Building Kalyana-mitra(不動產及建築 善知識)

Monday, September 10, 2007

領導之船 ING荷蘭總部 2007/8/5










領導之船 ING荷蘭總部的意寓


■ 陳若瑋
世界第二大國際金融集團ING,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總部ING House,是一棟透明玻璃結構的船型建築,落成後即聲名遠播,船型外觀似也暗喻ING「領導群倫」(leadership, lead the ship.)的自我期許。
ING House位在史基浦機場附近的高速公路旁,特殊的大片玻璃建材、又像船又像溜冰鞋的外觀,讓每一位初到荷蘭的訪客都留下深刻印象。
看似高科技感的大樓中,卻又隱含著對環保的重視以及對人的終極關懷。這棟大樓運用地底的蓄水池,把外部空氣導入地底,進行保存,再依照季節讓其循環而上,達成冬暖夏涼的溫度調節功能。
這樣一來,不僅節省空調能源,更間接培育內部的花園。花園共有六座,栽種蔓越莓以及國王蕨等植物,讓員工休息時能瞥見綠意;大片的玻璃建材,使得陽光可恣意穿透辦公空間。這個透明的概念,也讓人聯想到ING身為金融業者對自我經營的要求。
參觀這幢大樓,一開始覺得像走迷宮,但在工作人員解說下,發現科技感建材的背後,隱藏許多令人驚喜的設計,如自動感測的燈光、溫度調節器、遮陽板等。
大片的玻璃建材,呈現高度的透明與透光度,使得陽光自然透進每一位工作者的辦公空間,沒有階級之分。一樓的牆面上裝飾了許多前衛的藝術品,乍看像是攀岩場,仔細一看才知道是一片「藝術之牆」,恍如置身於博物館。
參訪ING House後,我開始思考企業應如何透過舒適的工作場所設計,吸引人才,激勵員工的工作情緒與效率?
ING House徹底顛覆一般人對於金融機構辦公空間的印象,它對於未來辦公室的想像,像是大聲宣示:金融業其實就是「人」的產業。
希望透過未來辦公室想像的實現,我們不再看到一幢幢單調呆板的鋼筋水泥大樓,死氣沉沉的工作人員臉龐。工作者可以更有創意,而這一切可以來自「工作場域」的改變。
(作者是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研究生)
文字轉載自【2006/08/18 經濟日報】
簡介
 
ING集團總部的故事起源於1998年,當時ING集團的最高領導層代表Alexander Rinnoy Kan召集了一班勇於創新的新一代本土建築師,並邀請這群充滿幻想的青年人參與ING新總部的興建計劃。Kan當時清晰地要求一個與別不同的劃時代建築。「這座建築代表著一個擁抱正面態度的未來。」
經過嚴謹的挑選後,此項計劃最終被兩名年齡不到40歲的青年Roberto Meyer及Jeroen van Schooten合伙赢得。兩名年輕人於2002年9月完成了這座被荷蘭人冠為「太空母艦」的偉大建築。歸根究底,Roberto及Jeroen(R&J)的成功在於能完全掌握管理層的心態取向,他們在編寫計劃書前已做了一個有關附近城市規劃的調查。兩人一致認為管理層最想要的是一個不受外圍環境影響、能獨立而又具前瞻性的建築。這一點與集團獨當一面及強大的個性不謀而合。
建築設計
 
R&J巧妙地運用平坦狹長的地勢,豎立一座修長而不高的龐然巨物。整座建築以「自升式鑽塔」托起,意喻太空母艦空降地面。配合V型傾向的全玻璃帷幕牆身及圓角鋼板包圍設計,造型確實前無古人。R&J聲稱只運用了現在建築材料去完成這計劃,與業界一向爭先採用及推銷高價新建築物料方式完全相反。為實踐管理層的願望,R&J關發一條貫通大廈的主線通道,通道以透光玻璃包圍,一邊隔絕北向高速公路的噪音,另一邊阻隔南面的陽光與熱能。透過中央電腦自動控制,將自然微風從南邊渗入並貫通大廈的室內空間,徹頭徹尾打造一個空中花園。眼見夢想差不多成真,R&J更大膽在實驗性的前題下,將空中花園搬到「天空」。「天空」其實是指大廈的天台。沿頂層出口乘搭由玻璃架起的輸送帶,職員便可經由這條「天梯」通往全座大廈的最高點,裡面包括有高級餐廳、休息間、會議間及職員飯堂。
 

Label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